「Rich进化论」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 京ICP备19036768号
如题,公号名:Rich进化论,微信号:RichEVO(EVO是Evolution一词的缩短版)。
专门给公号取了这么个名字,是希望自己能更多记录下持续进化的过程,也为一些“同好”输出一些想法,无论是好或是坏、是对或是错,只希望与大家一起享受思考与碰撞的过程。
同时,作为开通公号的第一篇文章,也写一些自己对博客和公号的想法。
从微信公众号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定位就不是一个单纯内容展现的载体,而是一个很强调“信息分发”和“关系构建”的平台。
博客的读者,更多的会趋向:对作者的高度认同、对内容有明确的价值预期、强调阅读效率的特性。
博客玩得久的人,都会熟悉甚至是习惯于通过RSS的方式读博客。在RSS阅读器里,与博主建立的是一种叫做“订阅”的关系。意味着读者说:我要关心你的每一篇内容、每一次更新,我就是认可你,要看你。
把一个博客添加到收藏夹、订阅一个RSS源,都是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事情,一个用户也不会拥有太大量的订阅源。
为数不多的每一个订阅,都基于一系列复杂的“订阅”操作,都源自于对作者较为强烈的认同。
建立关系的门槛更高,意味着当读者订阅一个博客时,他很清楚他为什么订阅了你,你生产的什么内容是他的“菜”。
当用户打开RSS阅读器时,是带着预期来的。阅读博客是一个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事情。
RSS注重效率,尤其是在网络不够发达、流量成本高的时代。
通过RSS阅读器,阅读者仅通过下载博客的内容头,来决定是否给它更多的流量和精力分配,判断是否要阅读一篇内容。
在张小龙还作为开发者写Foxmail款软件时,RSS和邮件收发服务并列成为其最主要的两大核心功能,其功能都旨在“提升效率”。
在后来的时间里,“龙哥”带领着微信团队,将公众号这一形式定义为RSS的“升级”。这一“顺应时代”的升级,也意味着:内容的玩法变了。
借助工具型APP微信的天然场景,一篇公号文章的传播效应可以被扩大数倍。
更容易获得的流量,让构建“关注”关系变得更轻易,用户的每一次关注不再需要必须有明确预期,有时或者只是对一篇文章的认同和“点赞”。
强传播,意味着内容和作者更容易“火”,但形成的关系却不一定强。
传播能力和内容质量不一定总是成正比的。内容生产者辛辛苦苦写出的好内容,不一定比做个标题党更有“钱途”。而做个标题党,也一样有能获得无限粉丝和变现能力的机会。内容领域进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这对于没有固定读者的内容生产者来说,显然是个机会。但也无形之中降低了通过内容生产门槛对内容质量的初筛。
当内容创造者无限多、内容传播范围无限大、关注的门槛足够低的时候,就会形成大量的“关注”关系,伴随着海量无质量约束内容的产出,形成“信息爆炸”。
相比于博客时代一个用户仅会订阅为数不多的订阅源而言,一个微信用户关注的公众号数量可谓是“海量”了。海量的信息源、海量的信息更新,形成了让用户无所适从的“内容冗余”。
于是,内容生产的领域开始趋向化三个特征:更容易的传播&形成规模,更低门槛的轻关系建立,更低的质量的内容准入门槛。用户的痛点从:“没得看”,演化为“不知道看哪个”、“找不到好看的”。
至此,“内容分发”登上了舞台。
原本的内容世界中,内容生产者是主角。
现如今:平台引入了无限的内容生产者,塑造了“内容生态”,造成了“信息爆炸”,然后又希望通过“分发”这把“金钥匙”,来解决信息噪音的问题。
其实背后更重要的逻辑是:信息分发将决定内容平台的流量,改变内容生产者和平台的关系,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彻底改变内容世界的玩法。
本来是KOL为平台带来流量,现在,这些“功勋”KOL却不得不和其他劣质内容生产者抢流量,被迫适应内容平台的流量分发规则。
这一幕和出租车司机VS滴滴是何其的相似!曾经,出租车司机为了高额补贴,把自己的乘客推向滴滴APP,“成就”了滴滴。而后来,滴滴的快车业务上线,要把之前的每一笔补贴都加倍收回。
内容生态,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内容好就不怕巷子深的生态了。这一幕还有点类似:经纪公司和明星的制度…不是么?
就像搜索时代大家都削尖脑袋去做SEO一样,分发规则登场后,KOL对自己的用户再也难有曾经的掌控力了,不得不学习平台的流量分配规则,研究分发策略。
分发效率成为内容平台的核心后,今日头条第一个敲开了这扇大门。影响分发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行为&兴趣”。
依靠喜好算法,平台内容APP开始霸占用户的时间,算法抢占了用户对口味的选择机会。看似更智能的“投其所好”背后,也意味着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小。谁也无法逃避被其他人设计的算法支配的情景。
**曾经:**用户利用RSS订阅,高效获取有价值内容和知识,只为高质量的内容付出时间和精力。
**现在:**用户在“关注”的海量公众号带来的无尽内容中“逛”,被平台和各类作者牵着走。获得阅读快感的门槛更低、享受“瞬时爽”的效率更高,以至于用户很容易忘记自己需要什么。
**一入Feed深似海,从此时间是路人。**持续满足感背后,更多的是空虚。
公号的时代到来了,获取知识效率变低了,看似是一场时代的退步?实则不然。
诡辩一点来说:这是内容生产方式和规模的“进步”,是内容平台商业模式的“成功”。我还觉得:这是人类社会多极分化的开始:容易沉沦在推荐海洋的人将获取更多的“即时快感”,虽然他们获取的信息更容易为人所掌控;与此同时,善于从海量内容中获取所需信息的人,将更有机会实现自我成就。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Feed流中的内容都是高质量,那这就是各个内容创作者们一场关于用户口味和质量的超级竞赛,是一场奉献给阅读者的内容盛宴。只不过:这样的理想有些过于乌托邦了。
内容平台方才是赢家。这是属于他们的“进步”。而对读者来说,不一定是。
如上所述:公众号更强的传播能力、更低门槛的关系构建,意味着可能更多的受众,发现更多“同好”。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内容,哪位作者愿意拒绝呢?
另外,微信订阅号与其推送能力,确实是更简便的内容订阅形式。对很多没有RSS的朋友来说,把博客网址收藏到浏览器、或是让人家装个RSS阅读器明显是繁琐的。
总有一些人会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克制,他们懂得如何支配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支配,让内容为自己所用。
公众号的名字:Rich进化论,内容上更偏向于在自我思考、能力“进化”过程中的总结。希望这个公众号能做“荆棘丛里的一株绿植”,让有思考性的东西,通过更好的传播能力,帮我收获“臭味相投”的朋友们。
而博客,就更随意点了。思考、创意、无聊梗… 这是“同好”的后花园。
在大家都一本正经的地方,我想给大家讲个内涵段子。在别人都“放荡”的地方,我想跟大家聊聊“哲学”。看着挺傻,其实挺有意思。
到JD几个月了,初入时对很多现象不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目前对一些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免感叹:公司不同,气氛不同,做事风格即不尽相同。
或许是感觉像是琢磨出了些许门道,便思考了些可能是造成公司文化区别背后的原因。总觉得这个道理就像是小家过日子:穷家和富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活法。于是取了这么个标题。
初入职场即在58,一切的所学所见都浓浓的体现出58的做事风格,归根结底一句话:做能成的事,然后把事做成。
在58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扪心自问(或是极大可能会被别人Challenge)的一个问题:“这事儿能做成么”?
在逻辑层面,不能成或是成功概率不大的事,58不爱做(除非是“破釜沉舟”式方向层面的All In),都不容易获得公司的支持。自上至下,“做正确的事”是一套非常统一的做事价值观;
在JD,产品和运营是十分明确得区分开的。
对JD的产品经理而言,所担当的职责依然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争取把事情做成。
产品经理需要在手段、技巧上拥有更多的能力,把被交付的任务变成最可能成功的样子。至于方向和决策,则要和很多不同角色的同事共同决定(或者说在方向决定角度而言,PM的话语权更低)。
同样是PM岗位,58的名称是“产品设计师”,而JD的名称是“技术研发产品经理岗”。千万别小看“技术研发”这简单的四个字,它背后透露着公司对这个岗位截然不同的预期。
技术研发属性,意味着产品从整个项目的Designer,变成了一个具象工种,更聚焦于手段本身,探索不同的产品形态。
明确的产品&运营岗位区分,也意味着PM的业务角色,从Owner变成了与运营的协同关系,更强调PM对运营同学提出的业务需求的满足实现能力。而运营和其他角色的同事则更大的承担了对业务的理解和目标担当的角色,来确保项目更容易往正确的方向上进行。
当然,业务不同可能就意味着人员和分工结构都不一样,一个是分类信息Listing、一个是垂直到各个具体领域的电商。但对很多和业务相关性不大的基础业务来说,JD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团队结构和人员配比。
同样难度和量级的项目,在58若是需要N个产品来做,在JD则需要2N个(产品+运营)。在人员投入上,说JD的投入成本是58的2倍都不为过。这样的团队构成,一方面有公司管理思维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公司对做事理念的区别而造就的。
在我看来:
一个做Listing起家的公司,自始至终都没在高光下成长过,也不容易获取过资本的轻易青睐和大笔甩钱。58的发展之道就在于时时刻刻都“如履薄冰”,把一项普遍不被别人看好的业务做得“不出错”。
它经受不起大的错误,也从来没有财大气粗过,所以:做逻辑上正确、极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保持极高的“出手命中率”是它的生存之道。
这就要求每一个PM都是一个“老板”,每一个项目的发起,都要力求思考至“面面俱到”。为什么要做、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做、需要什么资源、预期结果...
而对一家自始至终都在高光下成长、没有长久为钱发愁却总有一个强大的对手(阿里巴巴)在背后持续不断得攻城略地、占领城池的公司而言,它需要的不是“不出错”,而是“不错过一切机会”,让所有的“行”都“行”,更要让所有“可能行”的都不错过。
这样的公司要敢于且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在团队上,而它的PM则需要愿意尝试所有可能的机会,无论结果是胜还是败,都要拼尽全力一战。
一个是:“追求命中率”,一个是追求“出手次数”。如果每一次出手都意味着资源和成本的话,就体现出了一个“穷活法”和一个“富活法”。
**“穷活法”是为了活下去,“富活法”是为了不败,**都没错,都对。
而在此其中,PM就要想清楚:自己是想做“打天下”的“将军”,还是“守天下”的“士兵”了。
「Rich进化论」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 京ICP备19036768号